【閱讀筆記】聖母峰之死 Into Thin Air - Jon Krakauer

發布於 2022-05-09 | 最後更新時間 2022-05-09

「聖母峰的斜坡上不乏夢想家,很多登山者的資歷條件跟我一樣薄弱。但這或許沒什麼好驚訝的,聖母峰對狂人、追求名聲的人、無可救藥的浪漫派及現實感不堅定的人而言,向來有如磁鐵。」

作者於 1996 年受雜誌之邀前往聖母峰,針對登山商業化作專題報導,卻在五月十日下山途中經歷一場暴風雪,共造成十二人喪生,包括幾位頂尖嚮導,是當時聖母峰規模最大的一次山難。作者鉅細靡遺地紀錄事件的經過,回溯整場山難的細節,像是商業隊隊員能力不足、遠征隊之間溝通不良、沒遵守撤退時間等等,過程中一連串失誤的層層累積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。台灣沒有超過四千公尺的高山,更不用說感受八千公尺以上接近平流層的死亡地帶了。在那種低氧環境中可能產生的神智不清和判斷力降低,任誰都有可能倒下,就連首位無氧攀登聖母峰的傳奇登山家 Reinhold Messner 都曾經在山頂前喪失神智。攀登這種等級的高山,可以說是種極限運動了,除了做好自身準備之外,很大一部分也要看老天爺的心情,在山的面前,我們真的要永遠保持謙卑。當然除了悲傷的故事,書中也能看見那些奮不顧身的夢想家,以及無數慷慨助人、自我犧牲的英雄身影,這也是登山的魅力之一吧。

有意思的是,當時攀登聖母峰還有一組台灣遠征隊,由登山攝影家高銘和領隊。書中描述台灣隊的部分大多是負面的語句,像是全隊能力不足、隊長聽到隊友死亡仍繼續往上攀登、不遵守約定好的攻頂時間等。經歷同一場風暴、且幾乎瀕臨死亡的高銘和,在回國後也寫了一本書《九死一生》,從台灣隊的角度看待此次山難,有機會可以再來看看。

看這本書的時候,台灣登山家呂忠翰 (阿果)也在 5/5 登上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 (8586m),並在數天後回到加德滿都時發文拍片報平安,提到他在最後的一道緩坡二十米的雪原身體斷片,睡在路邊然後什麼都不記得,影片中也可以明顯看到他的幾支手指凍傷黑掉......期待之後能聽到他的故事分享


如果你對於本文有任何想討論或分享的,歡迎來信到:terrance.365b8cbf@nicoric.com 找我聊聊!